当洪涝成灾时,房屋被淹,人们被迫迁居到高处的临时安置点生活。在临时安置点,由于人群居住密度大,周围积水面积多,粪便、垃圾以及淹死的牲畜不能及时掩埋,蚊虫密度常常大幅上升,增加了蚊媒传染病的发生机会。做好洪涝地区的灭蚊工作,把洪灾期间的蚊虫控制在不足为害水平,是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的重要一环。
一般情况下,洪灾初期的杀虫主要遵循以下原则:以化学防治为主,提倡速效杀灭,减少药物污染和浪费;不应使用高毒及难降解的杀虫剂品种;做好个人防护措施,提倡环境治理。退水及退水后期的杀虫主要遵循以下原则:以生态环境治理为主,辅以个人防护措施;进行物理防治(人工捕杀、清扫、洗涤等);适当进行化学杀灭。
环境治理 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。灾区蚊虫控制应以防为主,加强防护措施和个人防护。在安置点等临时或永久居住区,设立足够的临时垃圾站,使垃圾集中存放、统一收集、及时清运,无害化处理,不随地扔垃圾(尤其是一次性饭盒、一次性塑料杯等),提倡良好的生活习惯,能有效减少蚊虫的孳生。要广泛发动和组织群众,加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,消除卫生死角。在临时安置点或灾区内,应因地制宜进行环境治理,疏通沟渠、排除污水、填平洼坑、翻盆倒罐,重点对公共厕所、垃圾桶、垃圾堆放场所、各种积水和污水定期进行清查和清理,要主动搜索和控制蚊幼孳生地。
化学防治 在洪涝期间,进行化学防治是应急处理蚊虫最快捷的手段,它能迅速降低蚊虫密度,控制疾病的发生与流行。当群众反应蚊虫较多,或当灾民安置点的蚊虫密度达到杀虫的参考指标时,就应对整个灾民安置点进行相应的杀虫处理。